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是行为金融学领域的专家,尤其善于运用行为金融学来分析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他刚刚出版的新书《投资者的敌人》,从投资学、管理学、政府监管和社会心理学等诸多方面阐释了影响投资决策的因素。而对中国的投资者来说,宏观经济的走势、和政策变化,被认为是影响投资决策的最重要原因之一。那么,当前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否正在将中国经济带出“被短期经济政策所扭曲”的轨道?就当前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朱宁接受了上证报的专访。

  上海证券报:一季度的经济运行数据,尤其是GDP的增速可能会低于很多人的预期,所以市场中也出现了一些较为负面的言论。您是怎么看待当前经济增速的?

  朱宁:我觉得现在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很多问题,是过于追求“保增长”或追求更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而导致的。“解铃还需系铃人”,要解除目前产能过剩的问题、金融系统严重扭曲的问题、目前环境状况恶化的问题,我们没有其他选择,必须把经济增长的速度放缓。只有放缓下来,才可能让经济有足够的时间去充分的调整结构,让现在已经出现严重产能过剩的行业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用增量盘活存量,否则会更加积重难返。而放缓的前提是必须保证就业、保障社会稳定。

  可能我们习惯了用速度来保证就业的思路,但我们应该换一下思路,把就业作为底线,只要保住底线,无论经济增长是什么速度,即便是7%以下,都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我觉得,以中国经济现在的规模,7.5%已经是一个非常健康的增长。这种增长速度在人类历史过去的300-500年都没有出现过。就跟世界上任何其他事物一样,随着体积和体量的逐渐变大,增长速度一定会放缓。人是这样、大象是这样、鲸鱼是这样、经济也是这样。边际收益递减是经济增长的规律。很难想象中国还能出现过去20年这么高速的发展。我觉得即使6%、7%,如果是一个高质量、可持续、能够保证充分就业和社会稳定的增长,对于中国经济没有任何不好。反而在调低经济增长的过程当中,大家都可以有一个喘息的机会,环境也可以有一个自我修复的机会,大家的生活质量可以更高,这才是经济增长真正应该给一个社会带来的。经济有自己运行的规律,我们不可能无休止的去扭曲或者拉长一个经济周期。所以越是去保增长越会导致很多资源错配、资源浪费,很可能到最后,反而会对经济造成灾难性的损失。

  我一直认为,质量比速度更重要。只不过速度是一个很好衡量的指标,质量比较难衡量。但很多人已经开始反思,是不是利用幸福、满足感等来考量经济增长,而不是简单采用GDP的增长速度。

  上海证券报:美联储非常重视“预期管理”的作用。您如何看“预期管理”对于中国政府调控经济的作用?

  朱宁:预期管理非常重要,由其是对股市来讲。在美国的投资界有这样的一种说法:“股市最不喜欢不确定性”。如果一个货币政策能够很开放,能够跟市场进行沟通的话,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方向就能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这点对于稳定市场本身是非常有价值的。

  央行在制定政策措施前,应该给市场一个清晰的政策导向。就像美联储会说,我们认为目前的物价水平是什么样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什么样的,市场有了判断之后,就会对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有一个预期。我觉得中国也是这样,在对货币政策有了明确预期的前提下,市场就会对人民币今后的走势有所判断。要让市场通过货币政策做出央行想做而自己不需要做的事情。

  另外,有了这种开放和沟通之后,对于央行制定政策来说压力会少很多,因为以前可能会担心,这个政策出来之后是不是会导致市场很大的波动,现在市场对政策有很大的预期了,这种担心也就不存在了。政府和市场之间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记者 苗燕)